我在东莞修文物!文博专家齐聚,共话文物保护“微环境”
8月10日,东莞博物馆联盟文物保护交流会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举行。
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员刘彦琪,可园博物馆副馆长、文博研究馆员林臣勇,文物修复师、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会员张笑艳等展开主题业务交流。
【资料图】
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——东江纵队革命遗迹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,是东莞文物保护事业的缩影。目前,该馆正进一步推进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全面保养维护、旧址文物保护规划优化调整、馆藏部分受损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等多项文物保护工作。
当天,来自东莞博物馆联盟各成员单位的文保人员齐聚一堂,共同学习文物保护新技术,探讨如何保护好“东莞记忆”。
“文物修复师”传经送宝
“文物保护我们一般分为应急性修复保护与预防性保护,展览实践中的预防性保护注重稳定、洁净、安全,重视与文物零距离的展具与装具——安全、功能与形式美的统一。”
讲座伊始,刘彦琪用“不同疾病的治疗方式”打比方,讲清楚了讲座聚焦的主题——文物的预防性保护,“目的是给文物提供安全稳定的‘微环境’。”
讲座中,刘彦琪介绍了文物展具制作的方法、工具与技术。刘彦琪以一件漆器为例,从描画造型、得到纸样、截取棒材,到设计文架结构、高温煅烧、捶打,再到抓手成型、夹具固定型材、焊接、试装配文物,展示了一个小小的器物支架如何“托”起历史之美。
讲座中给文博馆员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无酸展具。一个白色的纸板,经过准确的测量和设计,可以做成一个个可拼接的文物展具,既能满足展陈中不同高度的调节,也能变成一个能在收纳运输过程中保护文物的“盒子”。
多年来,刘彦琪为文物量身设计的展具,出版专著《文物展具与装具》,已在文物保护领域取得专利20项。
林臣勇则以《新时期藏品管理》为题,和大家探讨文保工作的开展。在他看来,如今博物馆发展面临思维方式、人才储备、资金、场地等发展不平衡的困境,需要文博人不断借助新技术更新理念。
林臣勇从藏品管理的主体、客体、手段、区域等展开介绍,以可园博物馆实际举例,让听众对管理区域的科学性、合理性、环保性设计有了新的认知。
作为东莞“民间工艺能工巧匠”的张笑艳,则展示了自己多年来参与实体文物的修复与养护的实例,“修复的四大原则是修旧如旧、最小干预、安全可逆、最大限度保存信息。”
在她手下,卷轴装、龙鳞装、旋风装、经折装、梵夹装等各式的装帧书籍,都能修复得“原汁原味”。她现场分享了自己在修复字画、书籍、丝织品、木盒、书匣等器物中摸索出的经验,分享了文物保护挑选选择材料的标准。
讲座中,不少听众时常举起手机拍照记录重点内容,在讲座后找老师、专家交流探讨。
真实版“在东莞修文物”
今年,在“文化强市”统筹下,东莞高标准推进“博物馆之城”建设。
这批文博馆员长期耕耘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一线,共同留住东莞的历史记忆。
今年以来,东莞突出重点项目的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,提前部署、及早介入“东莞记忆”和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(东莞段)项目多处国保、省保,向国家、省文化文物部门相关领导和文物专家征询工作建议,对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国家4A 级旅游景区等标准,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上积极作为。
同时,东莞对全市459处不可移动文物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,并按程序印发实施,为文保提供遵循,推动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建设管理体系,将文物保护融入城市建设,夯实文物保护基础。
据悉,东莞还启动地下文物埋藏区划定工作,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工作,上半年推进多项文物修缮工程,有8项文物修缮工程通过验收。
此外,东莞还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。东莞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,包括3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15件/套馆藏文物;实施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部及驻军营地旧址等修缮工程;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(一期)红色基因库试点建设。
南方+记者 马新杰
【作者】 马新杰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Copyright 2015-2023 今日经济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